王维砚摩根证券
这几天,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办。作为我国赛事规格最高、竞赛项目最多、参赛规模最大、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,本届大赛共设置106个赛项,吸引了3420名选手“逐梦中原”。
作为亲临现场的记者,在完成采访报道任务的过程中摩根证券,大赛中无处不在的机器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——从开幕式上亮相秀舞姿的“能哥”,到赛场上精密运转的各类工业机器人,再到赛场外的“社牛”人形机器人,诸如此类,让场馆内外科技感满满。
赛场内,智能制造、高端装备、数字技术、新能源等新领域赛项占比过半,体现了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新趋势;赛场外,这些赛项其实正是一道道与产业发展、先进技术紧密关联的“新考题”,是为如何培养出符合产业、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拟出的一份“新课标”。
赛场机器人“含量超标”摩根证券,是技能驱动发展的生动写照。当下,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步伐、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提供人才支撑,然而,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关键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,目前高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%。
“编出来的程序必须符合真实生产场景”“不光考会不会飞无人机,更考懂不懂背后的原理和系统”……大赛中选手的难点,其实也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卡点——如何培养“会操作的工程师”和“懂代码的技能工人”,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“双向奔赴”。要突破这一系列卡点,无疑需要学校、企业、培训机构等多方共同发力,不断了解新设备、新理念,吃透新技术标准、真实生产需求,从而实现技能人才培养“学有所用、‘产销’对路”。
赛场机器人“含量超标”,也是对“技能照亮前程”的生动诠释。赛场内的技能体验区和绝技绝活展示区,成为不少观众走近技能的“入口”。当他们了解了修飞机、敲代码、玩机床背后的“门道”,认识到了技能的含金量,也会更加尊重技能、尊重技能人才。
赛场机器人“含量超标”,其实也在引人思考:在大量机器已经可以代替劳动者的时代,劳动者又该如何升级技能,成为出色的“工作搭子”?
此次大赛上,00后河南女孩姜雨荷登上了“技能强国”论坛,她从流水线女工逆袭成为世界技能冠军的励志故事,收获不少点赞。本届赛事还规定,取得金银铜牌和优胜奖的选手可直接晋升技能等级或破格申报职称,国赛精选项目金牌职工选手将被授予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称号。新的冠军故事将让更多青年看到,打磨好一技之长,才能更好顺应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潮流,在工作中更有价值感、获得感。
不仅如此,这两年,我们时常看到诸如大学生“回炉”读技校、“本升专”的消息,这本身就从一个侧面说明,技能的含金量还在上升,拥有一技之长能拥有更广阔的就业机会。除此之外,如何通过“小而美”的技能培训,提升劳动者技能的含“智”量,如何让更多劳动者在生产一线也有机会实现技能“回炉”摩根证券,同样值得思考。
金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